回到部落格

大師來了:藝術家專訪——Omar Okai

Omar F. Okai 是來自英國倫敦的導演、編舞家與表演者。他同時也是 Black British Theatre Awards(BBTAs)的共同創辦人與共同藝術總監,曾擔任西區音樂劇《Get Up, Stand Up!》的副導演,並以嶄新形式詮釋如《Kinky Boots》音樂會版等知名作品。

2025 年 5 月 1 日,我們與北京大華城市表演中心合作,邀請 Omar Okai 與中文版《歌劇魅影》的女主角潘杭葦(Ivy Pan),一同舉辦為期四天的「大師來了——五一音樂劇工坊」。在工作坊直播活動中,我們也有幸與 Omar 展開一場深入的訪談,他誠懇分享自己數十年來在劇場工作的觀察與體悟,為我們帶來深刻的啟發。

Omar Okai出席英國黑人戲劇獎

「請記得,我們請你來面試,是因為我們想認識你。」

「試鏡這件事,有時候大家會太過緊張,但我總會告訴演員們:我們沒有付你錢來面試,所以真的不用這麼有壓力。」Omar 坦言,作為導演,他一向盡力讓演員放鬆、自在,「我會真誠地感謝你花時間來到這裡,並希望你能展現真正的自己,因為在簡歷與視鏡帶的篩選後,我們想認識你。」

對於面試已上演作品的角色,他也提醒表演者:「請務必查好角色背景,不是誰唱得最好、跳得最強就一定合適。我會問的是:你能為我們的劇組帶來什麼?為這部作品注入什麼新的火花?」

他強調:「把你自己與角色融合,讓我們看到那個獨一無二的你。」

「做一個好人,比什麼都重要。」

談到對表演工作者的期許,Omar 說得很簡單:「請你做一個善良的人。」他說,在劇場裡,不論你是主角還是 ensemble,每個人都是這個作品不可或缺的一份子。「你穿的每一件衣服、照亮你的每一束燈光,背後都有很多人的努力。觀眾是來看整體作品的,而非你一個人——The star of the show is the show itself。」

對他來說,成為表演者並不是什麼偉大的職業,不像醫生或警察那樣影響生命。正因如此,更該保持謙卑。「你能一邊做喜歡的事,一邊享受掌聲,這已經是一種榮耀。」

然而,善待他人之餘,他也提醒演員們:「請善待你自己。」
「在排練時犯錯是好事,錯誤能讓你成長。敢去嘗試某個東西,有可能會被編舞或導演採用!」
他也提醒演員:「如果你在台上犯錯、被罵了,請記得,那是角色的錯,不是你的錯。」

劇場人犧牲很多,沒有週末假期,生活被排練與演出填滿,「但這就是我們熱愛的事業。而劇場存在的意義,就是沒有人能取代台上那種『心跳加速』的感覺。」

Omar在排練室里指導一位黑人女士

「做戲劇,一定要快樂。」

說到教學理念,Omar 用一個他常提起的故事作為開場。

「有一次我在 Mountview戲劇學院執導《刺客》時,有一個學生特別讓我印象深刻。他不是最突出的,但他總是專注聆聽並努力執行我給的筆記。我告訴他:『我未來很願意跟你共事。』多年後,我在迪士尼工作時,他也被錄取了。在總彩排那天,他哭著跟我說,我當年的話全都實現了。」

那一刻,迪士尼的 CEO Michael Eisner 也在場,他對 Omar 說:「不是每個老師都能這麼真誠地對待學生。」

對 Omar 而言,作為老師,最重要的從來不是誰最厲害,「畢竟我來這裡是要分享經驗的,我當然比較強。但這只是『現在』而已。未來能走得久的人,是那些不斷進步、樂於學習的表演者。」

他最重視的是:「你有沒有玩得開心?」

「只有當人感到快樂時,才會盡情去跳舞、去歌唱。」這也是為什麼他的課堂總是熱鬧奔放,「我要讓大家放下包袱,大膽做選擇、大膽犯錯。」

他也理解每個人的性格與背景都不同,有人內向,有人外放,有人喜歡事先準備,有人偏好即興創造,「這些都沒有所謂對錯,所以不需要責怪自己。」

「請記得,你演的是角色,不是你自己。」

Omar 特別分享了一個他給演員的練習方法:「我會去分析角色在劇中哪一句話是戴著『面具』講的——也就是不出於真心的話。」

「我們常常預設角色的台詞是誠實的,但就跟現實生活一樣,人會說謊、會隱藏,角色也一樣。這樣的分析能讓角色更立體。」

他也提醒演員不要被「好寶寶貼紙」迷惑。「很多人面試或排練時只想表現出眾,但請記得:在台上的,是角色,不是你。找到角色與自己的連結,然後停、看、聽,真實地回應台上的一切,這才是表演的真諦。」

至於那些涉及敏感或負面題材的作品,他溫柔地說:「謝幕後請記得放下角色,保護自己。你的生命,比角色更重要。」

Omar和節目的演員一起笑。

「一齣戲的誕生,是無數奇蹟的總和。」

「要讓一齣音樂劇登上西區舞台,需要經歷試聽帶、讀劇、工作坊、找到製作人、從小劇場開始……」Omar 笑說,這中間任何一環失敗了,整齣戲就不會存在了。「所以各位現在耳熟能詳的作品,其實都是奇蹟。」

談到什麼樣的音樂劇才算「成功」,他區分為商業與藝術上的成就。

「商業上,至少要演兩三年才能回本。而藝術上的成功則與規模無關——一齣小劇場的音樂劇,只要劇本與音樂出色,也能獲得注目。」

他舉出《Honk!》的作曲家 George Stiles 為例,「他從小劇場出發,最後打敗《獅子王》,獲得奧利佛獎。」幾年後,他在愛丁堡藝穗節看到《Six》的演出,便決定以製作人身分讓它走上國際舞台。

奧馬爾和木偶奇遇記的佈景。

Omar Okai 的話語如同他的作品,充滿力量、溫柔又誠實。他以一位劇場老將的眼光,看透這條路上的起伏與不易,卻依然選擇用溫暖、幽默與極大的包容力擁抱每一位表演者。他提醒我們:「在追夢的同時,請記得做一個善良的人,也要善待你自己。」

在排練場或工作坊課堂中,Omar 並不是站在講台上高談闊論的導演老師,而是跳進人群、揮灑汗水的夥伴。他用他自己的一切告訴大家:劇場不是為了被看見,而是為了感受連結。

這次專訪不只是一段對話,更像是一場深層的劇場人生課。我們不只是聽見他的故事,更彷彿親身走進那一間又一間排練教室,聽見他對學生的鼓勵,看見他眼中對劇場的熱愛。謙遜、真誠、熱愛——這或許,就是一名藝術家最美的樣子。

聯絡我們